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

开票|与北京交响乐团一起踏上门德尔松的欧洲之旅吧!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 开票|与北京交...

18世纪,一位德国青年踏上了欧洲之旅。风景明媚、文化悠久的意大利,海水激荡下发出悦耳声响的赫布里底群岛神秘洞穴,这一路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让这位青年沉浸其中,难以忘怀。他将所见所感融进了创作之中,满怀情感地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几首杰作——《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芬格尔山洞序曲》以及《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他就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3月22日19:30,中山公园音乐堂。北京交响乐团携手著名指挥家邵恩、钢琴孙皓越,邀您一起聆听门德尔松的诗情画意,踏上充满欧洲风情的音乐之旅。

21.jpg

门德尔松是一位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早期作品受到了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影响,但他的音乐风格更加独特、优雅和通俗易懂。他擅长创作各种体裁的作品,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等。他的作品被认为拥有古典音乐的优雅和浪漫主义的情感深度,被誉为抒情风景画大师。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他的时代引起了极好的反响,在今天仍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2.jpg

23.jpg

《芬格尔山洞》序曲

《芬格尔山洞序曲》,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于1829年与友人同赴苏格兰游览了西海岸的赫布里底群岛后有感而作的音乐会序曲。此曲也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之一。门德尔松偕同友人渡海赴苏格兰游览了西海岸的赫布里底群岛,岛上有着众多美丽的迷人山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群岛中以苏格兰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芬格尔山洞。当潮水进出山洞、浪花拍打着洞中石柱的时候,芬格尔山洞便会发出响亮悦耳的声响,声闻数里。因此,它又素有“音乐的岩洞”之名。有感于芬格尔山洞的神奇景色,门德尔松游览归来后马上就着手开始写作,并于1832年最后完成。一经演出,这首序曲就声名大噪,被同行们赞叹不已。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听过这首序曲后,称门德尔松为“一流的风景画家”;德国音乐大师勃拉姆斯也感叹到:“如果我能写出像门德尔松这样的序曲,我愿意用我的全部作品与之相抵”。赫布里底群岛风光的速写太美丽了,门德尔松的序曲毋宁说是交响音画,10分钟长度的乐章全景式地描绘了赫布里底群岛的绰约风貌,北方群岛的旖旎风光撒落在绿水的倒影上,音乐摹仿的鹰击长空,鱼翔潜底,海风呼啸,惊涛拍岸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乐曲的行进仿佛是巡航在列岛的周边,观光于云蒸霞蔚的盛景,特别是乐曲的主题引子,有一种辽阔的大气,不是泛舟湖上的逍遥,而是战舰光荣出港面向大海的豪迈和壮观。

作品赏析:序曲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奏鸣曲式。音乐一开始,呈示部第一主题就呈现了出来。它由中提琴、大提琴及大管奏出,刻画了浪花奔涌着撞击在断岩峭壁上的情景。接着,第二主题也奏响了。它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优美而无拘无束,这是作曲家对这一自然美景的讴歌:音乐继续进行和发展着,那绵延不绝的旋律似一浪推一浪的浪花、又似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海面……涨潮了!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掀起了滔天巨浪,海浪撞击在一起击碎成无数的浪花——呈示部的末尾为我们展示了这一无比壮观的奇景。在展开部中,音乐又恢复了序曲开始时的情景——浪花重又发出了均匀的拍打声。不久,海浪再次翻腾而来,从这里我们听到了英雄的传说故事的回响,看到了一往无前的咆哮的风暴:再现部中,音乐在依次历经了宁静的心绪和昂扬的热情之后,再次恢复了平静。

24.jpg

《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作于1830-1831年,1831年10月17日在慕尼黑首演,由门德尔松主奏钢琴。其实,门德尔松至少作有4首钢琴协奏曲,在这首第一号之前,已作过2首,另还有一首为两架钢琴而作的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如火的很快的快板,G小调,奏鸣曲式。有序奏,序奏开始以乐队的半音阶上行。主部开始以钢琴有力地呈示华丽的第一主题,下行固定于降B大调后,以钢琴平静地奏第二主题。降B小调扩展后,再强烈地奏第一主题,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在第一主题再由钢琴反复后以木管处理第二主题,其中交织钢琴的琶音。然后木管与钢琴分别处理两个主题,以对位形态交织。再出现由乐队演奏的部分,与序奏同样上行,达到顶点后进入再现部。钢琴加入以G大调表情丰富地再现第二主题,转入G小调,乐队呈示第二主题后,钢琴以低音表现第一主题,乐队相继呈示第一主题后的经过句与第二主题,再由管乐激动地奏鼓号调动机。这个主题不间断进入第二乐章。第二乐章:行板E大调,三段体。钢琴将鼓号调给予变化呈示,奏出暗示这一乐章主要主题的3小节序奏后,中提琴与大提琴优美地展示主要主题,加入低音管与圆号对位。钢琴将主要主题予以装饰,在中提琴、大提琴再度呈示主题后,经转调的经过句,进入B大调中段。中段由钢琴以细密的音型演奏,中提琴与大提琴三度呈现主要主题。第三段钢琴的精致的律动交织,在弦乐震音伴奏下,钢琴奏主要主题,最后在附有延长记号的E大调和弦中静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G大调,回旋曲式,以鼓号调音型开始,相当于序奏。主部为活泼的很快的快板,强有力地呈示回旋曲主要主题。第一副主题为D大调,钢琴以分散和弦与音阶表现伴随,长笛与小提琴以含颤音的音型交错其间。第一副主题以B大调再现后,钢琴以D大调奏主要主题。处理完两者发展后,主题再由乐队以基调再现。钢琴承奏后以G小调,表情丰富地演奏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作为经过句。回复原来速度后,进入结尾,钢琴华丽地跳跃,回想第一副主题与主要主题,最后强有力地奏主要动机而结束。

25.jpg

《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A大调 《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于1831-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伦敦爱乐协会首演,门德尔松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评论家认为开头木管的表达就像意大利明媚的阳光,而小提琴像在召唤人们去探险。随着乐章的展开,人们仿佛置身于意大利那片美丽的国土。这个乐章,门德尔松充满信心,他说他自己"觉得像个青年王子"。第二乐章:行板。这个乐章又称"朝圣进行曲",据说是门德尔松在拿波里街上看到宗教行列后产生的乐思。第三乐章:优雅的中板。这个优雅的乐章更接近于18世纪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萨塔列罗,急板。萨塔列罗是一种古老的意大利舞曲形式,这个乐章表达的是罗马狂欢节的喧闹场面。乐章的结尾,寻欢作乐的人们似乎四散逝去,但眼看要远去时却又高潮迭起,效果非常强烈。

26.jpg

指挥 邵恩

邵恩自幼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曾学习钢琴、小提琴、打击乐、作曲和指挥,并在原天津歌舞团担任钢琴伴奏、打击乐和编曲。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转指挥系,1983年毕业。毕业后担任原中国广播交响乐团驻团指挥。

邵恩于1988年赴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同年秋天获荷兰范·克莱本指挥大师班第一名奖学金,1989年获第六届匈牙利广播电视指挥比赛第一名和巴托克作品奖。

邵恩出国后曾任BBC爱乐乐团副指挥、北爱尔兰阿斯特乐团首席指挥、西班牙尤斯卡迪管弦乐团首席客座指挥、英国基福特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澳门乐团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台北市立国乐团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斯洛文尼亚广播乐团首席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特聘教授,中国乐派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同时,邵恩还客席指挥过六十多个其他乐团,足迹遍及五大洲。他还曾荣获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荣誉院士。

邵恩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国交响乐作品融入世界主流音乐社会,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崇尚中华文化、热爱中国音乐。多年来,他对大量的中国作品进行过深入的探讨、潜心的研究,使他对很多中国交响乐作品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和诠释,并参与了大量的新作品首演。

27.jpg

钢琴 孙皓越

孙皓越,12岁。7岁师从任岩老师学习钢琴,9岁通过中国音协考级最高级十级,至今已获得几十项全球钢琴比赛奖项。包括第2届俄罗斯启迪国际表演艺术比赛、第2届西班牙弗朗茨李斯特中心国际钢琴比赛、塞尔维亚"乐满葡园"音乐比赛、美国古典青少年音乐家奖、第3届法国音乐比赛等,并多次受邀赴海外演出。尤其在第11届意大利纪念“朱塞佩·拉奇蒂”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并获得奖金。

29.jpg